十年前,越南在投资界可算是个响亮的名字。人口差不多一亿,年轻人占比挺高,工资水平还算低,税收方面也挺有优惠,外资一看就心动不已。
于是,一家接一家工厂在北宁省、平阳省安座,仓库里堆满了木托盘,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机场和港口的广告牌上都写着“下一站世界工厂”,那会儿这个说法还不算夸张呢。
不过,三年前风向突然转变了,到了2022年,美国为了应对通胀,不停地加息,美元就像被抽水机抽走一样,快速回流到华盛顿。那些依靠外贸维生,依赖外资发力的经济体,立马就遭殃了。
越南盾从2022年时1美元兑22,700,一路跌到2025年8月的26,000,掉了差不多15%。汇率一变,进口的东西立马就涨价,比如机床的报价每天都在刷屏,铜、铝、化工原料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连平时常见的轴承和接插件的价格都跟着翻了个身。
靠赚美元的出口产业链遭遇汇率、成本和物流的夹攻,外汇进账跟不了支出,工厂纷纷减员,接着就是裁员、缩减订单,还把生产线往外转。
不少人把眼前的情景跟上世纪的日本相比,1985年的广场协议让日元快速升值,出口的成本一下子就飙升了。
日本靠着放水来撑场面,股市和房地产都变成了两个大泡泡,到了1990年一加息,整个都一戳就破,失落的二十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越南的规模当然跟不上那样的水平,但从结构上看,却挺像:外资制造业压力挺大。三星一家就能占到越南GDP的两成,外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接近一半了。美元收紧一来,外资就先收手,生产线也跟着停下来了。
债务这块更不给力:外债总额已经接近GDP的七成,美元债规模大约是外汇储备的两倍。
从账面上看还挺稳,真要是突然出现一笔违约,储备补不上这个坑,资产价格一跌,国际资本就可能趁机抄底,等反应过来,地皮和厂房早就被人买走了。
这些年看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纪录片的人都明白,故事一点也不复杂,就是看得心里难受。
越南的优点跟缺点总是同时挂在眼前:一方面是年轻、成本低、勤快,愿意先把低端制造业转移过去试一试;
不足之处在于产业链中断的情况不少,像是大宗原料和核心零部件还得依赖从中国进口,赚的钱在中间环节都被削掉几刀,最后才算回到自己手里。
基础设施的瓶颈已经不是突然出现的事了,有些工业区经常停电拉闸,公路、港口、铁路的联通也时不时出了点小状况。
这些年来,得益于对欧美市场的关税减免,越南抓住了不少从中国转过来的订单,GDP的增长趋势也变得挺喜人。
这玩意儿其实是轻资产、重依赖外需的模式,一旦外头需求降下来,或者外资把新线搬到别的地方,感觉冷风直接就来了。
到2025年上半年,官方预估的增长速度还能保持在大概7%左右,背后主要靠基建火力全开和消费信贷撑起整个局面。
外资的动作可没停,三星和英特尔把新增产能都放在了墨西哥。消息一出来,那天园区里本来热闹的人都变得少了不少,谈笑声也明显减弱了。
越南其实也不是没有出路,最实际的办法就是把跟中国的合作关系稳住。预计2024年中越的贸易额能冲到2600亿美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还能达到920亿美元,和去年比增长了18%。
在铁路、港口、发电和通信这些项目上,中国企业其实能带去资金、设备还有管理经验,先把那些缺口补上一部分。
北部干线的货柜周转快一点,南部港口的集疏运也顺溜点,企业的现金流日子就轻松些了。
不过,这只能算是个缓冲,不能当成靠山。要是不想被汇率变动和资本周期牵着走,越南得努力向上发展。最Straightforward的办法,就是把拼装生产转向制造业,把来料加工逐步搬到自供自给的体系里。
上游原材料多依赖本地供应,中游模具、工装和检测设备方面,要多培养几家实力不错的企业。至于下游的品牌,现在不能都盯着贴牌,如果能有自己的品牌,利润才会更丰厚。
电网稳定一点,港口效率提升百分之一,货运组织更加精细一些,成本就能一点点压下来。人才方面也得再补充,像工程师、技校生、班组长这块儿,缺口挺大的,愿意留下来的人要看到有上升的阶梯。
外债的布局也得调整调调,美元债少发点,反倒多发点长期的本币债。财政还得同步抓好那些能看得见的工程项目和那些看不见的制度安排:比如海关的办事效率、许可证的办理流程、营商环境的稳定性,这些都是钱到底还在不在这儿的重要因素。
银行体系得学会应对经济周期,别每次风起云涌的时候就把闸门一关,让企业自己扛过难关。
和中国的关系啊,得把“贸易伙伴”这四个字扎扎实实弄稳弄实。除了简单的买卖之外,还得把产学研的合作搞起来,比如联合实验室、职业培训、供应链金融啥的,听上去没那么激动人心,但能够让合作从一单一单变得更加层层递进。
南海的浪头再高,也得紧紧盯住经贸这根线,不能让政治上的起伏打乱正常的生产节奏。邻里之间讲究的是长远的打算,不能靠几句空话糊弄过去。
不少跨国公司其实盘算挺直白:选个能预估的地点,把资金投进去,把人手安排妥当,再稳稳当当地把货送出去。
这几年越南已经让他们看到了可以做得不错的一面,接下来得让他们看到稳定可靠的一面。
要是厂里的灯能一年四季都亮着,货柜也能按时每周出港,哪怕美元还在高位,订单也不会突然全跑光。
越南不是第一个在全球加息周期中感觉吃不消的国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要说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它的阵地离全球制造的核心区域太近,机遇和风险都特别紧密。
去年到今年,园区门口的招聘牌上换了不少字,工资线到底有没有涨,工人们心里最清楚;出口口岸的卡车排队是不是变短了,司机们最明白。
银行的借款利率是不是升高了一大截,财务人员最明白。宏观的风向听得多了,不如留意这些细节。
大家都清楚,依靠低成本和外资带来的顺风车已经跑到终点站了;接下来的路,要靠自己的脚步去走。时间可不是无限的,利率、债务、汇率这三根弦压得紧紧的,每过一个季度,空间似乎就变得更窄一些。
指针已经指向下一刻,越南得摆脱过去的舒适区,拆掉那条老路,再架起一座崭新的桥。
广盛网配资-10大配资公司-配资论坛是什么-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