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待在厦门的时候,尤其喜欢在傍晚去演武大桥。
慢慢沿着步道走上观景台,等待远处的夕阳沉入海平线,把天际染成暖金色。
眼前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色,远远看去,天与海的边界不再清晰。
一切都那么开阔,连带着心胸也舒展开来。
返程的时候,乘车经过高架,就开着车窗,任由海风灌进车内。
图片
彼时彼刻,连海风带来的那股淡淡的海腥味,都是亲切的。
可一旦离了海边的氛围,这味道就不怎么讨喜了。
平时吃饭,桌上鱼虾的腥味稍微重一点,村姑陈就下不了筷。
如果这样的鱼腥味,出现在老白茶中,又该是多么违和?
前不久,一位茶友投稿来说,自己在一饼老白茶中,尝到了明显的鱼腥味,茶汤刚入口就忍不住吐掉了,实在喝不下去。
我深表理解,原本甘润醇厚的茶汤,断不该出现这种腥味。
图片
《2》
村姑陈曾经也喝到过类似的茶,茶汤入口之后,只留下满嘴的鱼腥味,现在回想起来都要起鸡皮疙瘩。
那是一款来自沿海低海拔产区的茶叶。
众所周知,茶叶的品质与产区息息相关,产区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茶叶品质的优劣。
产区环境不佳,日日夜夜生长在其中的茶叶,品质又会好到哪里去?
位于沿海低海拔地区的茶园,常年经受海风的直接吹拂,空气中弥漫的咸湿气和微小的盐分,会被茶树吸收。
图片
日积月累,这些成分不断渗透进茶叶的细胞中,即便经过萎凋和干燥也难以去除,最后就形成了沉闷的鱼腥味。
先天环境带给茶叶的鱼腥味,在白茶后期的转化过程中,有时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但更多时候,只会赖在茶叶细胞中。
它就像冰箱中的怪味一样顽固,无论怎么冲泡,都仍旧混在茶汤中,大大影响品饮体验。
老白茶原本醇和浓郁的药香、枣香,都成了鱼腥味的配角,美好风味荡然无存。
遇到这种有鱼腥味的茶,就不要再喝了。
喝茶本该是享受,没必要强迫自己去接受一款令人不适的茶。
图片
《3》
买白茶选优质的产区,很难出现鱼腥味。
太姥高山茶园产出的白茶,就是个优秀范例。
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核心产区,虽然三面环山,一面环海,但并不影响茶叶品质。
面向大海的那一面,已经因地制宜,开发成了著名的风景区,茶树们主要分布在山的背面。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白茶来说,天时地利。
图片
一方面,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光照穿过云雾照射在茶叶上,柔和舒适。
山上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洁净,空气清新,整个环境几乎不受污染。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茶叶积累下丰富的内含物质,形成鲜爽醇和的风味。
另一方面,太姥山高耸的山体,也能将带着腥气和盐分的海风拦截在外,使后山的茶叶不受侵扰。
得益于此,太姥高山产出的白茶,香气是纯净而怡人的,毫香清新,花香馥郁,滋味饱满,绝不会带有令人不快的鱼腥味。
高山云雾出好茶,想喝优质的白茶,茶友们务必认准太姥山这一优质产区。
图片
《4》
不过,除了原料产区的问题,还有一个因素,会导致老白茶出现鱼腥味——储存不当。
有些白茶,明明原料本身没有问题,刚做好的时候香气纯净,但在后续存放时储存不当,就有可能产生鱼腥味。
例如,环境温度过高,茶叶受潮霉变了,就会产生类似鱼腥味的水闷味。
或是将茶叶与海鲜干货、咸鱼等存在一起,凭借茶叶极强的吸附性,很容易沾染上鱼腥味。
因此,自己在家存了茶的茶友,务必小心仔细,确保茶叶包装的密封性。
图片
茶圈中公认有效的存茶包装法,是由食品级铝袋、食品级塑料袋、厚纸箱共同组成的“三层包装法”。
将茶叶逐层密封之后,存茶的纸箱应当隔墙离地,放在阴凉、干燥、避光、无异味的环境中。
茶叶存好之后,还要每半年开箱检查一次,防患于未然。
如果发现茶叶已经因为储存不当,产生了明显的鱼腥味或其他异味,为了健康着想,最好就是及时舍弃,不要再饮用。
图片
《5》
总而言之,白茶出现鱼腥味,绝不是正常现象。
有鱼腥味的茶叶,不是原料不佳,就是后期的储存环节出了问题。
爱喝茶的茶友,应该了解这种不正常味道出现的原因。
就像我们一定要知道“梅子香”、“可可香”,同样代表着茶叶品质不佳。
弄清楚这些,才不容易花冤枉钱。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广盛网配资-10大配资公司-配资论坛是什么-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